
| 实验的合理性 |
|
钢铁企业配电系统电能优化虚拟仿真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目标为统领,以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为途径,最终实现素质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合理:本项目通过虚拟场景的构建与运用,促使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具备规律探究与验证,系统综合设计与优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遵守科学伦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意识。上述教学目标与我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的需求高度一致,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意义。教学组织过程合理:在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中,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热情,坚持任务导向,围绕专业发展,并结合不断出现的新型电能优化技术,持续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步骤,并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支持与实验辅导,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教学效果评价合理:本项目引入了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习题库、操作评价表、四选一的优化目标达成等方式,建立了实验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评价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多次重复,探究式的实验,形成了实验教学的闭环实现,更好的服务教学目标的达成。 1)坚持虚实结合原则,构建自主探究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本项目本着“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用3个课时完成钢铁企业配电系统运行电能质量优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采用模块化结构, 通过实验预习、场景搭建、规律探究、静止型无功补偿器(Static Var Compensator,SVC)参数设计选择、参数校核、运行与评价六个模块紧密衔接,将无功补偿、谐波滤除、电能质量的评价等8个知识点有机嵌入到实验,通过数据、波形、声音、温度等多尺度的展现方式,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式、场景式、交互式和递进式的设计与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构建自主探究的虚拟仿真实验体系。 2)立足工程教育背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本项目突破传统实验教学“从书本中来,到实验报告中去”的不足,将《电力工程基础》、《配电网自动化》、《继电保护》等课程的知识点与企业配电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相结合,通过对无功补偿、谐波滤除等知识规律的探究,指导学生在参数设计、设备操作、实验评价与优化等方面建立工程应用意识。本项目不仅涉及到参数观测、电气系统的设计、电气安全操作等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兼具经济、社会和管理等多方位知识储备,有利于提升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3)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虚拟仿真实验“金课” 开展本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电气工程专业完善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和电气行业发展教育有机融合的树人体系重要环节。本项目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实验,在成本、效果、安全与可靠四个方面不断优化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职业品德,营造育人新模式、新生态,打造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 |